作为中国西南曾经欠发达的少数民族村落,自2008年以来,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,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苗寨以文化赋能,价值再生,推行全民保护、全民参与、全民共享的村落发展理念,以文化为魂,市场为路,走出一条文化兴则村寨兴的发展道路,熔铸成广为人知的西江模式。
(资料图片)
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,沿着西江模式原有路径,西江各主体以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,继续以苗族文化为“关键能源”、以文化旅游为“能量转换器”,进而赋能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生活富裕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等目标,在助力产业、生态、人才、文化、组织等方面的振兴释放出了巨大的文化能量。
曾经“富饶”的“贫困”
截至2021年,西江苗寨所在的雷山县各级各类非遗产名录共有231项,其中,国家级15项,省级13项,州级19项,县级184项。这些非遗在西江都有扎实的根基,如苗绣、吊脚楼营造技艺、鼓藏节、苗年节等在西江更是有着丰富内涵。
旅游开发前,西江一直处在“文化的富饶”和“经济的贫困”的尴尬境地。文化的“富饶”并没有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本,而“贫困”则表现出生产生活和心态上多种样态。
吃饭靠种田。2008年以前,西江发展靠农业,村民以水稻种植为生,靠着每人不到一亩的田地,一年辛苦劳作,只能勉强吃饱饭。
养猪为过年。过去,西江各家各户普遍喂养猪和牛。就养殖目的来说,养牛来犁田,养猪为过年,以解决耕种的繁重和改善伙食。
绣花为穿衣。西江素有“绣花村”的美誉,但过去,哪怕绣娘刺绣绣得再好,也只是为了给女儿做衣服,没有产生更多价值。
挣钱靠打工。改革开放后,“没钱花”开始成为西江村民面临的问题,20世纪90年代后,西江90%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,挣钱贴补家用。
文化当自娱。“吃新”“苗年”“鼓藏节”是西江的三大节日。过去,这些节日及其文化被“雪藏”在大山深处,主要是村民自娱自乐,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共赏。
文化不自信。长久以来,西江山高水深,经济发展滞后,在与外人的交流中谈到本寨本文化时,村民并没有文化上的自豪感,体现更多的是卑微的心态。
文化兴旅产业旺
2008年,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的召开,西江旅游开发者围绕文化的“价值共识、价值保全、价值再生、价值联动”,用“精当识别、科学配置、有机更新、系统升级”的文化创新转化办法,变文化资源为发展资本,从此,西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,文化宝贝成金碗银碗。
旅游开发后的西江游人涌动
2007年,西江游客量不足10万人次,2021年,游客量超过400万人次。旅游综合收入从2008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4.5亿元,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,2021年西江苗寨的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达到45亿元。
2007年,西江苗寨经营户不足40家,2009年,西江旅游公司正式成立后,积极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,到2021年,西江各类旅游经营户超过1000户,涉及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学”等行业门类,文化产业链条十分完整。
在文化赋能的刺激下,夜经济、美食经济、苗服旅拍、苗绣蜡染、银饰茶叶等业态构成西江文化旅游的亮点。西江千户苗寨也因此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,西江先后获得“全国4A级景区”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“全国十大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”“全球十佳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”等荣誉称号。
文化惠民百姓富
2008年后,随着旅游的开发,文化旅游收入成为西江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,从此民房变民宿,猪圈变酒店,厕所变门面,阿妈成演员,阿爸成司机,阿哥成老板。通过“三变三成”,整个西江村,家家都获利,户户都受益。
目前,西江每户家庭的旅游收益主要来自“奖励性收益(门票分红)”“就业性收益”“经营性收益”“资产性收益”四个方面。根据教育部贵州民族大学新农科项目组村寨经济抽样调查显示,2021年,西江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0135元,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。
十多年来,随着家庭收入逐年提高,西江村民通过改建、新建吊脚楼的方式,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许多以前没走出过大山的村民,也坐上高铁、乘上飞机到全国各地旅游。
自己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叫富。十多年来,通过文化旅游的辐射带动,西江带动周边20多个村寨发展,常年在西江苗寨就业创业的外寨外乡人员有两三千人,全县1万多人因西江直接或间接受益。
作者:李天翼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消费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